|
钢铁军魂长津湖——专访开国上将宋时轮之女宋百一
|
||||
|
||||
1907年9月17日,父亲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枫林市乡井湾村彭泥冲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由张一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由张庆孚(中共党员、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教官)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父亲去世前,我一直不知道他的级别。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听到别人叫他“首长”,我就好奇地问:“我知道部队有班长、排长、连长和营长,为什么别人叫你‘首长’,你到底是什么级别呀?” 他严肃地说:“我不是什么‘长’,我只是一个老兵,为人民服务的老兵”。 宋时轮(1907-1991),湖南醴陵人,时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 一、急 电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派兵入侵朝鲜,并侵占中国领土台湾,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8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将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靠近津浦、陇海铁路地区,以便适时机动。9月初,中央军委命令解除第9兵团渡海作战的训练任务,于10月底开到徐济线,11月中旬开始整训。 在第9兵团北运山东期间,朝鲜战局严重恶化。10月初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疯狂进攻,北朝鲜处境危急。美空军飞机多次深入中国边境纵深进行侦察、轰炸。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赴朝参战。10月12日,中央致电华东局“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 1950年10月29日,朱德和宋时轮(右)于山东曲阜合影 1950年10月23日,毛泽东急电我父亲立即来京。24日,毛泽东、周恩来面见他。毛泽东单刀直入地说:“时轮同志,为什么劳师远征,把你的兵团自华东地区调入朝鲜,而不是就近调动部队,这一点不用多说你是清楚的,军委要用指挥员之强,要用部队之长。解放战争你的部队是善打阻击、勇战恶敌的部队,现在用你的兵团目的就在于此。长津湖地区位于西线志愿军侧后,要在这里划上一条线,绝不能让‘联合国军’跨过这条线。战役要立足于你的兵团独立作战,不要寄希望于增援。德怀同志也没有兵力支援东线。战役部署和指挥由你全权承担,我们不遥制。战役作战目标是让敌人从哪里来再从哪里退,之后稳定战局。” 同时,毛泽东电示彭德怀、高岗:“宋时轮已来京面谈......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并且明确指出:第9兵团防寒装备问题由总参谋部协调解决。 二、“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之一” 11月初,美陆战第1师和南朝鲜第3师,在飞机数十架(最多时50架)和坦克40辆及远程火炮支援下,向志愿军第42军黄草岭阵地进行猛烈进攻,志愿军经四昼夜顽强作战,于7日奉命主动放弃阵地北撤,美军随即放胆北进。当天,美陆战第1师两个团沿旧津里北进,美第7师两个团进占丰山。 11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第9兵团立即入朝,担任江界、长津方向作战任务,以转变战局。毛泽东致电作战部长李涛,指示:“宋时轮应去江界指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65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6日,彭德怀致宋时轮、陶勇电指出:东线战场(小白山以东)宋兵团应诱敌深入至旧津里、长津线,以消灭美陆战第1师两个团为目的。 志愿军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命令,“九兵团必须以两个军六个师兵力歼美陆战一师两个团(以一个师阻击美七师两个团来援),得手后再歼来援美七师两个团”。父亲当即令第20军直开辑安入朝作战,第27军迅速从安东(今丹东)转运临江入朝作战。 此时,第27军正在从朝鲜北侧辑安途中;第20军、第26军和兵团机关大多在南起山东北至东北沈阳的千里铁道线上,各部队在不同位置同时接到紧急向朝鲜出动的命令。为了坚决执行军委命令,陶勇领导的后方指挥所在沈阳火车站直接向路过的列车下达开进命令;父亲在辑安指挥所组织、协调、指挥全兵团各部队过江。由于指挥得力,第20军、第27军及兵团部近8万人,在一周之内全部进入预定歼敌的长津湖东西地区。 我父亲根据中央军委和总部的指示及当时敌情,认为最重要的隐蔽企图是出敌不意地发起攻击,给东线美军当头一击;并为此规定严格的保密和伪装措施。7日,他指挥第9兵团开始隐蔽入朝,长长的队伍,悄无声息地在夜幕中前进,只有踏在积雪上发出的轻微的沙沙声,天边的月色被一块乌云隐去,四周一片黑暗,刺骨的寒风穿透了将士们单薄的军装,时时扑打每个人的手和脸,第9兵团第一次领略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 11月7日至21日,父亲率部隐蔽进入战役集结地域,积极投入战前准备。东线,第9兵团发起进攻的前一天,“联合国军”第10军美陆战第1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乘直升机由兴南飞抵柳潭里,听取部署对当前情况的汇报并勘察阵地。返回途中,在飞机上他面带微笑,洋洋得意,认为朝鲜战争胜券在握,回家过圣诞节是没有问题的。俯视下望,东线战场白雪覆盖着高山,沟壑一览无余,气温奇寒,小股侦察分队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大部队机动更是势如登天,在他的视线里没有发现任何志愿军部队运动和集结的迹象。然而,就在这块地域里,志愿军第9兵团十几万将士正在屏息待机。11月24日,麦克阿瑟乘飞机经鸭绿江口掉头向东,在空中他清楚地看到白雪皑皑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都市、村庄、荒野历历在目,没有大部队运动和集结的痕迹。他自豪地向随行人员宣布:“交通已完全彻底被摧毁,鸭绿江两岸并无中共大部队运动迹象。” “联合国军”对第二批入朝参战志愿军目的、兵力规模,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认为中共不会进行全面的介入,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在东西线两线“联合国军”作战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宽80英里的间隙,麦克阿瑟指示第10军要封锁这个间隙,掩护第8集团军东翼侧安全,采取措施支援进攻。据此,阿尔蒙德命令:陆战第1师向长津湖西侧前进,切断连接满浦、江界、熙川中共军补给线,支援第8集团军进攻,并继续向满浦进攻;第7师主力向长津湖东侧攻击前进;第3师掩护其左翼和守备军后方地域,与西线第8集团军保持密切联系,西线25日总攻发起后,东线27日开始进攻,目标是鸭绿江。 第9兵团秘密集结的战役行动,对手丝毫没有发现,被美国舆论界人士叹为“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第4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三、美“北极熊团”覆灭 一场的严寒袭击了东线战场,气温骤降,最低至摄氏零下40度。11月30日23时,第27军第80师主力从4个方向向新兴里猛攻,12月1日11时,敌军伤亡惨重,待援无望,向南突围。第80师、81师迅速追击,将其歼灭过半,剩余的大部分敌人企图乘汽车越过封冻的长津湖,与美陆战1师会和。但因湖面难以承受压力,全部落水冻溺而亡,小部分残敌被第81师阻击部队全歼。 被缴获的美陆军第7师第31团团旗 12月2日4时,新兴里战斗结束。以团长麦克里安被击毙和接任团长职务的弗斯重伤后落水而亡及其团旗被缴获为标志(该团期现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陆军第7师第31团(号称“北极熊团”)覆灭。这是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全歼的唯一一个美军陆军团级单位的建制部队。 12月2日凌晨2时,按捺不住兴奋之情的毛泽东致电志愿军总部和我父亲:“庆祝第九兵团两次歼敌大胜。” 除此之外,长津湖战役也打垮了美陆战一师,打垮了美步兵第七师。 四、战旗猎猎、钢铁军魂 记得一次刚看完电影《英雄儿女》,我被电影中的王成所感动,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王成是以许许多多志愿军、战斗英雄们为原型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我们第九兵团有无数个这样的英雄。 杨根思连 11月29日拂晓,美陆战第一师部队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向下碣隅里东南角1071.1高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 据守这个高地的是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第一七二团第三连第三排,带队指挥员是第二十军著名的战斗英雄、连长杨根思。28岁的杨根思是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立战功,是著名的战斗英雄和爆破英雄,9月份刚出席过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杨根思,1949年于北京 这样残酷的战斗,他也是头一次经历。 要饭花子出身的杨根思当然比任何人都清楚站着做人的珍贵与价值。当然,他也明白自己脚下这个阵地对于眼前战役和战斗的重要意义。 上午10时,在美陆战第一师发起8次冲击后,杨根思身边只剩下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全打光了。增援部队尚在途中,美国鬼子眼瞅着又要冲上来了。 负了伤的共产党员杨根思平平静静地把最后一个炸药包放在自己跟前,又平平静静地对自己的两个战友说: “你们下去,把重机枪带下去,不能留给美国鬼子。” “连长,你……”伤员们不想扔下自己亲爱的连长。 “这是命令!”杨根思斩钉截铁地说。 “是!”伤员哽咽着给自己的连长杨根思行了个庄重的军礼,拖着重机枪爬下了阵地。 美陆战一师40多个鬼子冲了上来。 杨根思站起来一把拉着了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烟。 杨根思大步向美国鬼子走去。 美国鬼子兵根本没想到这人是来拼命的,都没开枪;一个人嘛,能怎么样? 待到走到跟前了,才发现哧哧冒烟的导火索。哇的一声扭头想跑? 一声巨响…… 美国鬼子灰飞烟灭,勇士化作了永恒。 杨根思,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第二十军五十八师第一七二团第三连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根思连”, 这也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 60多年来,这支英雄的连队一直恪守老连长“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攻破不了的堡垒”的精神,他们坚持“处处领先,事事表率,敢打必胜,勇争第一”的理念,创造了“班班有战功,排排有荣誉”的光辉业绩。他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老英雄的热血和军魂,更有年轻的中国军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他们用青春书写着那份永远不变的承诺。98年抗洪抢险、汶川地震救灾等都能见到这支部队的身影。 “冰雕连”之一:志愿军第20军第59师177团6连 整个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有3个成建制的连队因踏冰卧雪而壮烈牺牲,被人们称为“冰雕连”,这3个连都出现在长津湖战役的九兵团。其中两个属于志愿军第20军,第三个属于志愿军第27军。 第9兵团穿的是按照华东地区配置发放的棉衣,而华东地区棉衣棉裤的配置标准是一斤半棉花,而东北地区棉衣的配置标准是三斤棉花,且东北地区还有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在进入比国内东北地区还要寒冷的长津湖地区时,第9兵团将士们穿的是华东地区配发的薄棉衣,戴着的是大盖帽,脚穿翻毛皮鞋,没有大衣、没有皮帽子、没有大头鞋。 虽然面对着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面对着零下40度的严寒、疲惫和饥饿,第9兵团的指战员们依然顽强的战斗着,没有屈服、没有退缩。 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发起总攻后,为了切断被围美军陆战1师柳潭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既要阻敌向东逃跑,又要阻敌向西救援,志愿军第20军第29师所属各个团奉命于28日拂晓占领了各个要点。随之,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在50余架飞机掩护下突围,猛烈进攻死鹰岭。在敌人两面夹击下,59师组织各团奋力阻击。由于连续战斗数日、天气异常寒冷,部队伤亡较大,更为严重的是弹药相当紧缺,阵地被敌人突破。突围的敌人一部分被我军歼灭,剩下的大部分丢弃大量重武器装备向南边的下碣隅里逃窜。 177团奉命占领了死鹰岭几处高地。美军要到达下碣隅里,必经死鹰岭下方的公路。死鹰岭雄踞群山之中,山顶有一堆怪石向东延伸,就像尖利的鹰嘴,其名因此而得。此地极其寒冷,传说鹰飞至上空,血液会马上被冻僵。177团6连担负死鹰岭的一处重要点位1519高地,可是12月3日,当美军陆战团长里兹伯格率部仓惶地逃窜到达死鹰岭下方时,却奇怪地发现居然没有中国军人无休止的围追堵截。他率部冲上死鹰岭,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百多名一动不动趴在冰雪已经化为冰雕的中国士兵。他们仍保持着生前的战斗姿态,双手紧握着自己的武器,他们的枪口毫无例外地全部指向死鹰岭下方的公路。 第二天凌晨,追击美军至死鹰岭的兄弟连队发现,6连125名指战员,全部冻死在阵地上。在整理烈士遗体时,战友们在6连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口袋发现一张纸片,上面写着: (参加采访的师生:崔嵬 董斌 雷树虎 李媛媛 李碧霞 李坚玮;央视主持人:张益滔;联络人:孔令国) 口 述 人:宋百一 采访整理人:雷树虎 李媛媛 采访 时间:2021年9月18日 采访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 |
||||
关闭|打印 | ||||
我校教授出席UNESCO"世界文明交汇点的中亚"国际文化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 [2021-09-24] |
2021年7月28日(天天学党史) | [2021-09-23] |
2021年7月23日(天天学党史) | [2021-09-23] |
虚拟的课堂场景,现实的中国故事——让留学生读懂今日中国 | [2021-09-22] |
【学术讲座】文化与传播学院“学科提升系列讲座”之: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 | [2021-09-19] |